合肥长庚医院
首页>>宫颈疾病

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流程与意义详解

点击咨询 一键通话
来源:合肥长庚医院 咨询医生:点击在线咨询
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宫颈癌早期发现体系,通过 “初筛 - 诊断 - 确诊” 的渐进式流程,实现 “从无症状人群中识别高危个体,从高危个体中明确病变,从病变中排除恶性” 的精准筛查目标。该流程基于 HPV 感染与宫颈癌的关联逻辑(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→癌前病变→宫颈癌),能 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,将宫颈癌扼杀在癌前阶段(CINⅡ-Ⅲ 级治疗率近 100%)。以下从三阶梯筛查的具体流程、操作要点、适用人群及临床意义四方面展开详细解析。
一、宫颈癌三阶梯筛查的整体框架:从 “初筛” 到 “确诊” 的递进逻辑
宫颈癌三阶梯筛查并非单一检查,而是由 “第一阶梯:初筛(HPV 检测 + TCT 检查)、第二阶梯:诊断(阴道镜检查)、第三阶梯:确诊(病理活检)” 组成的系统化流程,各阶梯环环相扣,前一阶梯为后一阶梯提供筛选依据,后一阶梯验证前一阶梯的异常结果,最终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,避免漏诊与误诊。
简单来说,三阶梯筛查的核心逻辑是:先通过 初筛筛选出 “可能存在风险的人群”,再通过微创诊断聚焦 “可疑病变区域”,最后通过病理确诊明确 “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宫颈癌”,既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检查(如避免所有女性都做阴道镜),又高危人群不被遗漏,兼顾 “ 性” 与 “经济性”。
二、第一阶梯:初筛 ——  筛查,筛选高危人群
初筛是三阶梯筛查的基础,通过 HPV 检测(人乳头瘤病毒检测)与 TCT 检查(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)的联合或单独应用,从普通人群中筛选出 HPV 持续感染或宫颈细胞异常的高危个体,是覆盖范围最广、最便捷的筛查环节。
(一)初筛方法:HPV 检测与 TCT 检查的选择与组合

目前临床推荐的初筛方案主要有 “HPV 检测单独筛查”“TCT 检查单独筛查”“HPV+TCT 联合筛查” 三种,不同方案的适用场景与 性存在差异:

(二)初筛操作要点:标本质量,减少误差

无论选择哪种初筛方案,标本采集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 性,需注意以下要点:
  1. 筛查时间选择:避开月经期(月经干净后 3-7 天 );检查前 48 小时避免性生活、阴道冲洗、阴道用药(如栓剂、凝胶),防止宫颈细胞被破坏或污染;
  1. 标本采集方法:医生用特制的宫颈刷(如 cytobrush 刷)插入宫颈管内 1-2cm,顺时针旋转 5-10 圈,采集宫颈管内及宫颈外口的脱落细胞(覆盖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,此处是 HPV 感染与病变的高发区域);
  1. 结果判读标准
(三)初筛结果处理:明确是否需要进入下一阶梯
初筛后需根据结果判断是否转诊至第二阶梯(阴道镜检查),具体处理原则如下:
三、第二阶梯:诊断 —— 阴道镜检查,聚焦可疑病变
阴道镜检查是连接 “初筛异常” 与 “病理确诊” 的关键环节,通过放大镜头观察宫颈表面形态,在 “可疑病变区域” 精准定位,为第三阶梯的病理活检提供依据,避免盲目活检导致的漏诊或过度取材。
(一)阴道镜检查的核心作用:可视化评估宫颈病变
阴道镜检查并非直接诊断疾病,而是通过以下方式 “发现可疑区域”:
  1. 放大观察:通过 10-40 倍的光学放大,清晰显示宫颈表面的上皮形态、血管分布(正常宫颈血管呈规律的网状,病变区域血管呈点状、镶嵌状或不规则状);
  1. 化学染色:在宫颈表面涂抹 3% 醋酸溶液(醋酸试验),病变区域(如 CIN)因上皮增厚、细胞核密度增加,会出现 “白色上皮”(与周围正常上皮形成明显对比);再涂抹复方碘溶液(碘试验),病变区域因糖原缺乏,会呈现 “不着色区”,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;
  1. 定位活检:在阴道镜下标记 “白色上皮区”“碘不着色区” 等可疑区域,指导后续病理活检(仅在可疑区域取材,而非盲目取材),提高活检的阳性率( 性)。
(二)阴道镜检查的适用人群与操作流程
  1. 适用人群
  1. 操作流程
(三)阴道镜检查的结果判读:指导病理活检方向
阴道镜检查结果通常分为 “正常或炎症”“低级别病变(LSIL/CINⅠ)”“高级别病变(HSIL/CINⅡ-Ⅲ)”“可疑癌” 四类,主要基于 “醋酸试验、碘试验、血管形态” 综合判断:
四、第三阶梯:确诊 —— 病理活检,明确病变性质
病理活检是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 “金标准”,通过显微镜观察宫颈组织的细胞形态,明确是否存在异型性、是否突破基底膜(区分癌前病变与宫颈癌),是三阶梯筛查的最终环节,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。
(一)病理活检的核心价值:从 “细胞层面” 明确诊断
阴道镜检查仅能从 “形态学” 初步判断病变,而病理活检能从 “细胞与组织学” 层面明确诊断,具体价值包括:
  1. 区分良性与恶性:明确宫颈组织是 “慢性炎症”“癌前病变(CIN)” 还是 “宫颈癌”,避免将炎症误判为病变,或遗漏早期宫颈癌;
  1. 明确病变级别:若为癌前病变,需区分 CINⅠ(低级别)、CINⅡ(中级别)、CINⅢ(高级别),不同级别对应的治疗策略不同(如 CINⅠ 可观察,CINⅡ-Ⅲ 需治疗);
  1. 确定癌症类型与分期:若为宫颈癌,需明确是 “鳞状细胞癌”(占 80%-85%)还是 “腺癌”(占 15%-20%),并通过病理判断肿瘤是否突破基底膜、侵犯深度(如 ⅠA1 期、ⅠA2 期),为后续手术或放化疗提供依据。
(二)病理活检的标本类型与结果判读
  1. 常见标本类型
  1. 病理结果判读标准(核心分类)
(三)病理结果的临床处理原则
根据病理结果,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处理策略,核心是 “良性随访、病变治疗、癌症规范诊疗”:
五、宫颈癌三阶梯筛查的临床意义:从 “预防” 到 “ 预后” 的多重价值
宫颈癌三阶梯筛查并非简单的 “检查组合”,而是通过系统化流程实现多重临床价值,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键手段:
(一)实现 “癌前病变早发现”,阻断癌变进程
宫颈癌的发生需经历 “HPV 持续感染→CINⅠ→CINⅡ→CINⅢ→宫颈癌” 的漫长过程(5-15 年),三阶梯筛查能在 “癌前病变阶段(CINⅡ-Ⅲ 级)” 发现病变 —— 此时病变局限于宫颈上皮层内,未突破基底膜,通过 LEEP 刀等治疗可 100% 清除病变,完全阻断向宫颈癌的进展,避免发展为癌症后需切除子宫、放化疗的严重后果。
临床数据显示,规范开展三阶梯筛查的地区,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 3-5 倍,宫颈癌发病率下降 40%-60%,充分体现 “预防胜于治疗” 的价值。
(二)提高早期宫颈癌检出率, 预后
即使病变已进展为宫颈癌,三阶梯筛查也能在早期(Ⅰ 期)发现 ——Ⅰ 期宫颈癌无明显症状,但通过初筛(HPV+TCT)异常→阴道镜→病理活检,可明确诊断。早期宫颈癌(Ⅰ 期)5 年生存率达 90% 以上,通过手术治疗可治疗;而中晚期宫颈癌(ⅡB 期及以上)5 年生存率仅 30%-60%,且需接受放化疗,生活质量显著下降。
三阶梯筛查通过 “早发现、早诊断”,将宫颈癌的治疗窗口前移,大幅 患者预后,减少晚期癌症的发生。
(三)避免过度医疗与漏诊,平衡 “ 性” 与 “经济性”
三阶梯筛查的递进式流程,能 避免两种极端:
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