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长庚医院
首页>>月经不调

痛经的中西医缓解方法与护理

点击咨询 一键通话
来源:合肥长庚医院 咨询医生:点击在线咨询
痛经是女性月经期常见症状,表现为经期或经前 1-2 天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,可伴随腰酸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甚至头晕,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。临床将其分为 “原发性” 与 “继发性”: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,多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(PG)过高相关,常见于青春期女性;继发性痛经由盆腔疾病(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肌瘤)引发,多见于育龄期女性。缓解痛经需结合中西医优势,同时配合科学护理,兼顾 “即时止痛” 与 “长期调理”。
一、西医缓解方法:快速止痛与病因干预
西医针对痛经以 “对症止痛” 和 “去除病因” 为核心,根据疼痛程度与类型选择药物或治疗方案,起效快、针对性强。
(一)药物治疗:分级缓解疼痛
  1.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可选止痛方案
适用于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的疼痛发作期,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减少子宫收缩与炎症反应,止痛 率达 80% 以上。
  1. 激素类药物:针对病因预防
适用于继发性痛经(如子宫内膜异位症)或原发性痛经反复发作、对 NSAIDs 不耐受的患者,通过抑制排卵、减少子宫内膜脱落,降低前列腺素水平。
  1. 其他辅助药物
(二)针对继发性痛经的病因治疗
若痛经由明确疾病引发,需先治疗原发病:
二、中医缓解方法:辨证调理,标本兼顾
中医认为痛经与 “气血运行不畅”“胞宫失养” 相关,需根据体质辨证分型,通过中药、针灸等方法调理,适合长期 ,减少复发。
(一)中药调理:分型用药
  1. 气滞血瘀型:最常见类型,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、拒按,经血量少、有血块,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,伴随胸胁胀痛。
  1. 寒凝血瘀型: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、喜温喜按,得热痛减,经量少、色暗有块,伴随畏寒、手脚冰凉。
  1. 气血虚弱型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、喜按,经血量少、色淡质稀,伴随乏力、面色苍白、头晕眼花。
(二)非药物中医疗法
  1. 针灸 / 艾灸
  1. 推拿按摩
  1. 中药外敷:将艾叶、生姜、花椒各 30g 打碎,用纱布包裹蒸热后敷于小腹部,每次 20 分钟,每日 1 次,经期前使用,可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。
三、痛经的日常护理:减少诱发因素,辅助缓解
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,科学护理均可减轻疼痛、降低发作频率,需贯穿经期前后:
(一)经期护理要点
  1. 保暖:避免受凉,尤其注意腹部、腰部、脚部保暖,可穿护腰、袜子,用热水袋或暖贴热敷小腹部(温度 40-50℃,避免直接贴皮肤),每次 15-20 分钟,每日 3-4 次。
  1. 饮食:经期忌生冷食物(如冰淇淋、冷饮、西瓜)、辛辣刺激食物(如辣椒、火锅),可多喝温热饮品(如红糖姜茶:生姜 3 片 + 红糖 15g,煮水代饮,适合寒凝血瘀型)、温热粥品(如红枣桂圆粥,补气血)。
  1. 休息与运动:经期避免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绳),但可进行轻柔活动(如散步、瑜伽温和拉伸),促进经血排出,减轻子宫压力;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减少身体疲劳导致的疼痛加重。
  1. 情绪调节:焦虑、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加重痛经,可通过听音乐、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放松,避免情绪波动过大。
(二)非经期预防护理
  1.  生活习惯:平时避免久坐(每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),防止盆腔血液循环不畅;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,维持内分泌稳定。
  1. 饮食调理:非经期可多吃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的食物(如菠菜、动物肝脏、坚果),减少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食物摄入,避免体重过快增长(肥胖可能加重痛经)。
  1. 适度运动:每周进行 3-4 次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瑜伽),增强体质, 盆腔血液循环,长期坚持可使痛经发生率降低 30%。
三、总结
痛经缓解需 “中西医结合 + 日常护理”:西医适合快速止痛与继发性痛经的病因治疗,中医适合长期辨证调理、减少复发,而科学护理可辅助减轻疼痛、预防发作。需注意:若痛经突然加重、伴随经量异常增多 / 减少、发热等症状,或疼痛持续超过 3 天且药物无效,需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性痛经(如子宫内膜异位症),避免延误治疗。通过 “即时干预 + 长期调理”,多数痛经可  ,不影响正常生活。

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