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是女性重要的生殖相关器官,也是疾病高发部位 —— 从青春期到老年,不同阶段女性都可能面临乳腺健康问题。但很多人对乳腺疾病的认知仅停留在 “乳腺癌”,忽视了良性疾病的常见性;还有人因不了解症状,将生理性胀痛与病理性疼痛混淆,延误干预时机。实际上,乳腺疾病多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,不同类型的症状、好发人群差异明显。以下梳理 8 种常见乳腺疾病的类型及典型症状,帮你科学识别乳腺健康信号。
一、良性乳腺疾病:占比超 90%,症状多与周期相关
良性乳腺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腺问题,发病率远高于恶性疾病,多与激素水平波动、乳腺组织增生或导管异常相关,常见有 5 种类型:
(一)乳腺增生症:最普遍,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
-
好发人群:25-45 岁女性,尤其压力大、情绪波动频繁者。
-
典型症状:①周期性乳房胀痛:月经来潮前 1-2 周出现,疼痛多为双侧乳房胀痛、刺痛或隐痛,可放射至腋窝、肩背部,月经结束后疼痛逐渐缓解甚至消失;②乳房肿块感:触摸乳房时可感觉到颗粒状、条索状或片状的 “肿块”,质地较软,边界不清晰,月经后肿块会缩小或变软;③少数伴随分泌物:部分人挤压乳头时会出现少量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分泌物,无异味。
-
关键识别:症状随月经周期变化是核心特点,若疼痛无周期规律、持续加重,需警惕其他疾病。
(二)乳腺纤维腺瘤:年轻女性常见,无痛性肿块为典型
-
好发人群:18-25 岁年轻女性,与雌激素水平较高相关。
-
典型症状:①无痛性孤立肿块:多为单侧乳房出现单个肿块,质地较硬,像橡皮球一样有弹性,边界清晰,表面光滑,用手推动时能明显活动,按压无疼痛;②生长缓慢:肿块体积增长缓慢,多数直径在 1-3 厘米,少数会逐渐增大,但不会侵犯周围组织;③与周期无关:肿块大小和触感不受月经周期影响,月经前后无明显变化。
-
关键识别:年轻女性发现无痛、可活动的乳房肿块,大概率是纤维腺瘤,虽为良性,但需定期复查(每 6-12 个月做一次超声)。
(三)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:易被忽视,乳头溢液是主要信号
-
好发人群:40-50 岁中年女性,与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相关。
-
典型症状:①乳头溢液:这是最主要的症状,溢液多为单侧、单孔出现,颜色可能是血性(鲜红色、暗红色)、浆液性(淡黄色)或透明状,部分人仅在挤压乳头时出现,少数会自行溢出;②少数伴随肿块:约 1/3 患者可在乳晕下方触摸到小肿块,直径多小于 1 厘米,质地较软,按压时可能伴随轻微疼痛或溢液增多;③无明显疼痛:多数人无乳房胀痛,仅因溢液偶然发现。
-
关键识别:乳头出现血性溢液时需高度重视,虽多为良性,但有少数恶变风险,需通过乳腺导管镜检查明确诊断。
(四)乳腺囊肿:质地柔软,多为 “液态肿块”
-
好发人群:35-50 岁女性,尤其接近更年期者,与乳腺导管堵塞、分泌物潴留相关。
-
典型症状:①囊性肿块:肿块多为双侧或单侧多发,质地柔软,像摸热水袋一样有囊性感,边界清晰,按压时可能有轻微胀痛;②随周期变化:囊肿大小受月经周期影响,月经前可能因激素变化略有增大,月经后缩小,疼痛也会随之缓解;③超声易识别:通过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看到囊肿内的液体,与实性肿块区分。
-
关键识别:柔软、有囊性感的肿块是特点,多数囊肿无需特殊治疗,定期复查即可。
(五)急性乳腺炎:哺乳期女性高发,红肿热痛为典型
-
好发人群:产后 1-2 个月的哺乳期女性,多因乳汁淤积、细菌感染引发。
-
典型症状:①乳房红肿热痛:单侧乳房局部出现红肿,皮肤温度升高,触摸时疼痛剧烈,疼痛范围会逐渐扩大;②伴随发热:炎症加重时会出现全身症状,如发热(体温多超过 38.5℃)、寒战、乏力;③乳汁排出不畅:患病侧乳房乳汁淤积,哺乳时乳汁排出困难,肿块处按压有明显痛感,严重时会形成乳房脓肿(肿块变软、有波动感)。
-
关键识别:哺乳期出现乳房红肿、疼痛 + 发热,基本可判断为急性乳腺炎,需及时排空乳汁并就医,避免炎症扩散。
二、恶性乳腺疾病:早期症状隐匿,需警惕 “异常信号”
恶性乳腺疾病以乳腺癌为主,虽发病率低于良性疾病,但危害极大,早期识别是提高治疗率的关键,常见有 3 种类型(按病理类型分类):
(一)导管原位癌:早期阶段,多无明显症状
-
好发人群:45-55 岁女性,是乳腺癌的早期形式,癌细胞局限在乳腺导管内,未侵犯周围组织。
-
典型症状:①多无症状:多数人无乳房疼痛、肿块,仅在体检时通过乳腺钼靶或超声发现异常(如导管内钙化灶);②少数溢液:部分人可能出现乳头溢液,多为血性或浆液性,单侧单孔溢出;③无肿块触及:因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,无法触摸到明显肿块,易被忽视。
-
关键识别:依赖定期体检(尤其是钼靶检查),有乳腺癌家族史者需更早筛查(40 岁前开始)。
(二)浸润性导管癌:最常见乳腺癌类型,肿块为主要表现
-
好发人群:50 岁以上女性,占所有乳腺癌的 60%-70%,癌细胞突破导管壁侵犯周围乳腺组织。
-
典型症状:①无痛性硬质肿块:单侧乳房出现肿块,质地坚硬,像石头一样,边界不清晰,表面粗糙,用手推动时活动度差,甚至固定不动,按压无明显疼痛;②乳房皮肤改变:肿块侵犯皮肤时,可能出现 “橘皮样改变”(皮肤像橘子皮一样凹凸不平,有小凹陷),或皮肤粘连、凹陷(像酒窝一样,称为 “酒窝征”);③乳头异常:乳头可能出现内陷(原本正常的乳头突然凹陷)、偏斜,或乳头周围皮肤出现溃烂、结痂。
-
关键识别:无痛、硬、活动差的乳房肿块,伴随皮肤或乳头异常,需立即就医检查(如穿刺活检)。
(三)浸润性小叶癌:症状不典型,易漏诊
-
好发人群:45-55 岁女性,占乳腺癌的 10%-15%,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小叶,生长方式隐蔽。
-
典型症状:①肿块不明显:多数人无明显孤立肿块,仅表现为乳房局部质地变硬、增厚,像 “面团” 一样,边界模糊,触摸时难以确定具体位置;②双侧发病概率高:约 15%-20% 患者会出现双侧乳房受累,表现为双侧乳房弥漫性增厚;③晚期症状:晚期可能侵犯皮肤和乳头,出现与浸润性导管癌类似的皮肤橘皮样改变、乳头内陷,但早期症状更隐匿,易被误认为乳腺增生。
-
关键识别:乳房出现不明原因的弥漫性增厚,尤其是双侧,需通过乳腺磁共振(MRI)等更精准的检查排查。
三、关键提醒:学会自我检查,定期 筛查
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,离不开 “自我检查 + 筛查” 的结合:
-
自我检查:每月月经结束后 7-10 天,用手指指腹(而非指尖)顺时针触摸双侧乳房,检查是否有肿块、增厚,同时观察乳头是否有溢液、皮肤是否有异常;洗澡时可在乳房涂抹沐浴露,更易触摸到异常。
-
筛查:20-39 岁女性每 1-2 年做一次乳腺超声;40 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 + 钼靶检查(钼靶对钙化灶更敏感,适合发现早期导管原位癌);有乳腺癌家族史、BRCA 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,需在医生指导下提前筛查时间、增加检查频率(如每年做一次 MRI)。
乳腺疾病并非 “洪水猛兽”,良性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(如减少熬夜、控制情绪、避免长期吃含雌激素的保健品)和定期复查即可管理;恶性疾病若早期发现,5 年生存率可达 90% 以上。关注乳腺健康,从了解疾病类型、学会识别症状开始,才能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