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期检查是优生优育的 “安全防线”,通过按时间节点开展针对性检查,既能动态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,及时排查畸形、发育迟缓等问题,又能评估孕妇身体状态,预防妊娠期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并发症。很多孕妇因不清楚检查时间或遗漏关键项目,导致风险未能及时发现,影响母婴安全。以下按 “孕早期(1-12 周)、孕中期(13-27 周)、孕晚期(28-40 周)” 三个阶段,详细拆解孕期检查的时间安排、核心项目及注意事项,帮助孕妇科学规划产检。
一、孕早期(1-12 周):确认妊娠 + 排查早期风险,奠定孕期基础
孕早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的关键期(尤其前 8 周),也是流产高发期,检查需重点围绕 “确认妊娠、评估胚胎发育、排查宫外孕与染色体异常风险” 展开,核心时间节点与项目如下:
这是孕早期的 “关键首检”,需通过经阴道或经腹部 B 超,明确三大信息:一是确认是否为宫内妊娠(排除宫外孕,宫外孕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引发腹腔内大出血,危及孕妇生命);二是查看孕囊位置、数量(排查多胎妊娠);三是监测胎心胎芽(正常 6 周左右可见胎芽,7 周左右可见胎心,若超过 8 周仍无胎心,需警惕胚胎停育)。检查前无需空腹,经腹部 B 超需憋尿(使膀胱充盈,便于清晰显示子宫内情况),经阴道 B 超则无需憋尿。
-
11-13+6 周:NT 检查,早期筛查染色体异常
NT(胎儿颈项透明层)检查是孕早期重要的 “畸形筛查项目”,通过 B 超测量胎儿颈部后方皮下积液厚度(正常≤2.5 毫米),厚度超标可能提示唐氏综合征(21 - 三体综合征)、爱德华氏综合征(18 - 三体综合征)等染色体异常风险,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。检查时间需严格控制在 11-13+6 周(过早测量数据不 ,过晚积液可能被吸收),无需空腹憋尿,若 NT 值异常,医生会建议后续进行 DNA 检测或羊水穿刺进一步确诊。
首次产检(通常在 6-12 周)需同步完成基础检查:血常规(排查贫血,孕早期贫血可能影响胎儿供氧)、尿常规(筛查尿路感染、蛋白尿,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风险)、肝肾功能(评估孕妇基础代谢能力,避免孕期肝肾负担加重)、血型(ABO 血型 + Rh 血型,预防新生儿溶血病,若孕妇为 Rh 阴性血,需提前制定干预方案)、传染病筛查(乙肝五项、丙肝抗体、梅毒、HIV,避免母婴传播);此外需检查甲状腺功能(甲亢或甲减会影响胎儿智力发育,需及时用药控制)、空腹血糖(排查孕前糖尿病,为孕中期糖耐量试验做基础)。
二、孕中期(13-27 周):全面筛查畸形 + 监测胎儿发育,把控关键期
孕中期胎儿器官基本发育成型,是排查结构畸形、评估生长发育的 “黄金期”,检查频率为每 4 周一次,核心时间节点与项目如下:
该检查通过抽取孕妇静脉血,检测甲胎蛋白(AFP)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β-HCG)等指标,结合孕妇年龄、孕周,计算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(低风险<1/1000,临界风险 1/270-1/1000,高风险≥1/270)。检查需空腹(前一天晚上 8 点后禁食,次日清晨抽血),若结果为临界或高风险,需进一步做 DNA 检测(孕 12-22+6 周可做, 率 90% 以上)或羊水穿刺(孕 16-22 周可做,诊断金标准,但有 0.5%-1% 的流产风险)。
-
20-24 周:大排畸 B 超(胎儿系统超声检查)
这是孕期最全面的 “结构畸形筛查”,通过 B 超详细检查胎儿全身器官:头部(排查脑积水、无脑儿)、面部(筛查唇腭裂)、心脏(排查先天性心脏病,如室间隔缺损)、脊柱(排查脊柱裂)、腹部(排查内脏外翻、多囊肾)、四肢(排查肢体缺失或畸形)。检查时间约 30-60 分钟,无需空腹憋尿,若胎儿体位不佳(如背对探头),孕妇需适当走动、吃少量甜食,待胎儿改变体位后再继续检查,所有器官清晰显示。
-
24-28 周:糖耐量试验(OGTT),筛查妊娠期糖尿病
妊娠期糖尿病若未及时控制,可能导致胎儿过大(巨大儿)、羊水过多、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,OGTT 检查是确诊关键:检查前需空腹 8-12 小时,先抽血测空腹血糖(正常≤5.1mmol/L),然后口服 75 克葡萄糖水,分别在 1 小时、2 小时后抽血(1 小时血糖≤10.0mmol/L,2 小时血糖≤8.5mmol/L),三项中任意一项超标即可诊断。检查当天需穿宽松衣物(方便抽血),避免剧烈运动,若确诊妊娠期糖尿病,需通过饮食控制(低糖、低脂饮食)、适度运动(如餐后散步)或药物(胰岛素)控制血糖。
每次产检需测量体重(控制每周增重 0.3-0.5 公斤,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引发并发症)、血压(正常≤140/90mmHg,超过则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)、宫高(从耻骨联合上缘到子宫底的距离,评估胎儿生长速度)、腹围(辅助判断胎儿大小与羊水情况);复查血常规(监测是否出现孕期贫血,孕中期贫血发生率较高,需及时补充铁剂)、尿常规(重点查看尿蛋白,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)。
三、孕晚期(28-40 周):监测胎儿成熟度 + 评估分娩条件,备战分娩
孕晚期胎儿生长速度加快,也是并发症高发期(如胎盘早剥、早产),检查频率从每 2 周一次(28-36 周)提升至每周一次(37 周后),核心时间节点与项目如下:
-
28-32 周:小排畸 B 超,补充筛查 + 评估胎位
小排畸 B 超是大排畸的 “补充检查”,重点关注胎儿后期发育情况:排查大排畸未发现的细微畸形(如小的室间隔缺损、肾盂分离)、评估胎位(确认头位、臀位或横位,臀位或横位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胸膝卧位等方式纠正,若 36 周后仍未纠正,可能需剖宫产)、监测羊水指数(正常 8-25cm,过少易导致胎儿缺氧,过多可能引发早产)、检查胎盘位置(排查胎盘前置,前置胎盘可能导致孕晚期出血)。检查无需空腹憋尿,若胎位不正,医生会给出具体纠正建议。
-
32-34 周:胎心监护(NST),监测胎儿宫内储备能力
胎心监护通过连续记录胎儿心率(正常 110-160 次 / 分钟)与胎动情况,评估胎儿在宫内是否缺氧:检查时孕妇取半卧位,将探头固定在腹部,连续监测 20-40 分钟,若胎动时胎心加速≥15 次 / 分钟、持续≥15 秒,为反应型(正常);若无加速或加速不达标,需延长监测时间或复查。孕 32-34 周通常每 2 周做一次胎心监护,37 周后每周一次,若孕妇有妊娠期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并发症,需提前至 28-30 周开始监测。
这是 “分娩前的关键产检”,需完成三项核心内容:一是 B 超检查,评估胎儿双顶径(头部大小)、股骨长(腿部长度)、腹围(估算胎儿体重,判断是否为巨大儿)、胎盘成熟度(正常 37 周后为 Ⅱ-Ⅲ 级,Ⅲ 级提示胎盘老化,可能影响胎儿供血)、羊水指数;二是妇科检查,评估宫颈成熟度(通过宫颈软化度、扩张度、位置判断是否具备自然分娩条件)、骨盆大小(排查狭窄骨盆,避免难产);三是复查肝肾功能、血常规、凝血功能(为分娩时可能的输血做准备),同时确认胎位是否固定,医生会结合所有结果与孕妇意愿,确定自然分娩或剖宫产方案。
37 周后胎儿已足月,每周产检需做胎心监护(重点监测胎儿是否缺氧)、测量血压(警惕孕晚期高血压)、宫高腹围(评估胎儿生长情况)、检查胎位(确认是否有胎位变化);若孕妇出现阴道流液(可能是羊水破了)、规律宫缩(每 5-6 分钟一次,持续 30 秒以上)、见红(阴道少量出血)等分娩征兆,需立即就医。
四、孕期检查注意事项:检查顺利,结果
为让孕期检查更 、结果更,孕妇需注意以下细节:
-
提前规划,按时产检:将每次产检时间记录在日历或产检手册上,提前 1-2 周预约(尤其大排畸、胎心监护等热门项目,避免错过 检查时间);若因特殊情况(如感冒、疫情)无法按时产检,需及时与医生沟通,调整检查时间,不可擅自取消。
-
检查前准备充分:需空腹的检查(如唐筛、糖耐量试验),前一天晚上 8 点后禁食,可少量喝温水;需憋尿的检查(孕早期经腹部 B 超),检查前 1 小时喝 500-800ml 温水,避免过量导致不适;做胎心监护前,可适当吃少量甜食(如巧克力)、走动,唤醒胎儿,提高监护通过率。
-
携带相关资料:每次产检需携带产检手册(记录既往检查结果,方便医生对比评估)、医保卡、既往检查报告(如 B 超单、化验单);若有妊娠期并发症,需携带相关用药记录(如胰岛素注射剂量、降压药种类),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。
-
主动沟通,关注身体变化:产检时及时向医生反馈身体不适(如头晕、水肿、胎动异常),不要隐瞒症状;了解每次检查的结果含义,若有异常(如血糖高、胎心监护不通过),需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,避免焦虑或忽视。
总结:按时产检是优生优育的 “安全保护”
孕期检查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其核心意义,从孕早期的 “确认妊娠、排查宫外孕”,到孕中期的 “畸形筛查、血糖监测”,再到孕晚期的 “胎儿储备能力评估、分娩方式确定”,环环相扣,共同守护母婴安全。孕妇需严格遵循产检时间安排,积极配合检查,同时结合自身情况(如年龄、并发症),在医生指导下增加针对性检查(如高龄孕妇需额外做 DNA 检测)。只有按时、全面完成孕期检查,才能及时发现风险、科学干预,为顺利分娩、孕育健康宝宝提供坚实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