妇科肿瘤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,如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、卵巢癌等,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,一旦出现明显不适多已处于中晚期,治疗难度大幅增加。而定期进行妇科肿瘤筛查,能尽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,显著提高治疗率和生存率。对于 “新手” 来说,了解常见的筛查项目、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,是做好自身健康管理的关键。以下从不同肿瘤类型出发,详细介绍必知的妇科肿瘤筛查项目。
一、宫颈癌筛查:女性最需重视的 “基础筛查”
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,但其病因明确(主要由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引起),且有成熟的筛查体系,是可通过筛查 预防的癌症。新手需重点掌握以下两项核心筛查项目:
(一)HPV 检测:排查 “致癌源头”
-
检查原理:HPV(人乳头瘤病毒)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诱因,分为高危型(如 HPV16、18、31、33 型,其中 16、18 型致癌风险 )和低危型(多引起尖锐湿疣,不致癌)。HPV 检测通过采集宫颈分泌物,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 HPV,以及感染的具体亚型,判断患宫颈癌的风险。
-
21-29 岁女性:若 TCT 检查(下文介绍)结果正常,可每 3 年做一次 HPV 检测;若 TCT 异常,需结合 HPV 检测结果进一步判断;
-
30-65 岁女性:推荐 “HPV 检测 + TCT 联合筛查”,若结果均正常,可每 5 年筛查一次;若仅做 HPV 检测,需每 3 年一次;
-
65 岁以上女性:若此前 10 年内连续 3 次 TCT 正常或 2 次联合筛查正常,且无宫颈癌前病变史,可停止筛查。
-
注意事项:检查前 24 小时内避免性生活、阴道冲洗、阴道用药,避开经期(建议月经结束后 3-7 天检查),以免影响检测结果。
(二)TCT 检查(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):观察 “细胞是否病变”
-
检查原理:TCT 检查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脱落细胞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异常(如是否出现癌前病变细胞、癌细胞),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手段。与传统的宫颈刮片检查相比,TCT 检查细胞采集更全面, 率更高。
-
适用人群:与 HPV 检测一致,21 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均需定期做 TCT 检查,具体频率结合年龄和 HPV 检测结果调整(如 21-29 岁女性可单独每 3 年做一次 TCT)。
-
注意事项:同 HPV 检测,需避开经期和干扰因素;若 TCT 结果显示 “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(ASC-US)”,需进一步结合 HPV 检测结果判断 —— 若 HPV 阳性,需做阴道镜检查;若 HPV 阴性,可 6-12 个月后复查 TCT。
(三)阴道镜检查 + 宫颈活检:“确诊关键”(非常规筛查,需指征)
-
适用场景:当 HPV 检测提示高危型阳性(尤其是 16、18 型),或 TCT 检查发现细胞异常(如 ASC-US 伴 HPV 阳性、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)时,需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。阴道镜通过放大宫颈图像,观察宫颈表面是否有异常区域,若发现可疑区域,会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(宫颈活检),这是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 “金标准”。
-
新手须知:阴道镜和宫颈活检属于 “诊断性检查”,而非常规筛查项目,无需恐慌;检查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,需避免性生活和盆浴 1-2 周,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
二、子宫内膜癌筛查:重点关注 “高危人群”
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,早期症状以 “异常阴道出血”(如绝经后出血、经期延长、经量增多)为主,筛查项目主要针对高危人群(如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不孕、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):
(一)妇科超声检查:初步判断 “内膜厚度”
-
检查原理:通过经阴道或经腹部超声,测量子宫内膜厚度,观察内膜形态是否均匀、有无异常回声(如息肉、肌瘤、肿瘤)。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正常厚度应<5 毫米,若厚度>5 毫米,或绝经前女性经期外内膜增厚且伴随异常出血,需警惕内膜病变风险。
-
高危人群(如 50 岁以上、肥胖、糖尿病患者):建议每年做一次妇科超声检查;
-
有异常阴道出血的女性:无论年龄,均需及时做超声检查,排查内膜问题。
-
注意事项:经阴道超声无需憋尿, 率更高(适合有性生活的女性);经腹部超声需提前憋尿,使膀胱充盈以便清晰显示子宫;检查时间建议避开经期(绝经后女性无时间限制)。
(二)诊断性刮宫 / 宫腔镜检查:“确诊核心”
-
检查原理:若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或异常,需进一步做诊断性刮宫(简称 “诊刮”)或宫腔镜检查。诊刮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做病理检查,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癌细胞;宫腔镜则通过镜头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,能更精准地发现内膜异常区域,同时取组织活检, 率高于单纯诊刮。
-
适用人群:超声提示内膜异常、有异常阴道出血(尤其是绝经后出血)、怀疑内膜癌的女性。
-
新手须知:诊刮和宫腔镜属于有创检查,需在麻醉下进行(局部或全身麻醉),检查后可能有少量出血和腹痛,需休息 1-2 天;术后需遵医嘱服用药物,避免感染。
三、卵巢癌筛查:“难度较高,需综合评估”
卵巢癌因位置较深、早期症状隐匿(如腹胀、食欲下降、腹部隐痛,易被误认为肠胃问题),筛查难度较大,目前尚无统一的 “金标准” 筛查方案,主要通过以下项目综合评估:
(一)妇科超声检查:初步排查 “卵巢肿块”
-
检查原理:通过超声观察卵巢大小、形态,判断是否存在肿块(如囊肿、实性肿瘤),并初步评估肿块性质(如囊性、实性、是否有血流信号)。若发现卵巢实性肿块、囊性肿块直径>5 厘米且持续存在,或肿块内有异常血流信号,需警惕卵巢癌风险。
-
普通女性:建议每年做一次妇科超声,作为常规体检项目;
-
高危人群(如卵巢癌家族史、BRCA1/2 基因突变携带者、既往有乳腺癌或结肠癌病史):需每 6 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,且起始筛查年龄提前(如 25-30 岁开始)。
-
注意事项:同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,有性生活的女性优先选择经阴道超声, 率更高。
(二)肿瘤标志物检测:辅助判断 “风险”
-
检查原理:常用的卵巢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包括 CA125 和 HE4。CA125 在约 80% 的卵巢上皮癌患者中会升高,但良性疾病(如盆腔炎、子宫内膜异位症)也可能导致 CA125 升高,特异性较低;HE4(人附睾蛋白 4)在卵巢癌患者中升高更特异,与 CA125 联合检测,能提高卵巢癌筛查的 率。
-
普通女性:可作为年度体检的一部分,与超声联合筛查;
-
高危人群:需定期(每 6 个月)检测 CA125 和 HE4,结合超声结果综合判断。
-
注意事项: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代表一定是卵巢癌,需结合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排查;部分早期卵巢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可能正常,因此不能仅靠标志物判断,需综合评估。
(三)BRCA 基因检测:“高危人群必做”
-
检查原理:BRCA1/2 基因突变是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,携带该突变的女性, lifetime(终生)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达 20%-40%(普通女性约 1.3%)。通过基因检测,可明确是否携带 BRCA1/2 突变,评估卵巢癌遗传风险。
-
一级亲属(母亲、姐妹、女儿)中有卵巢癌或乳腺癌病史(尤其是发病年龄<50 岁);
-
二级亲属(外婆、姨妈、孙女)中有 2 例及以上卵巢癌或乳腺癌病史;
-
既往有卵巢癌、乳腺癌、输卵管癌或腹膜癌病史的女性。
-
新手须知:BRCA 基因检测需采集血液样本,检测结果需由 医生解读;若确诊携带突变,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(如更频繁的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测),甚至建议预防性手术(需结合年龄、生育需求综合判断)。
四、新手筛查实用建议:避开误区,科学规划
-
“有性生活” 是筛查起点:宫颈癌筛查(HPV+TCT)需从有性生活后开始,而非从某个固定年龄(如 21 岁),若 21 岁前已有性生活,也需定期筛查;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筛查则无 “性生活” 限制,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即可开始。
-
“未婚 / 无性生活” 也需部分筛查:未婚、无性生活的女性虽无需做 HPV、TCT、经阴道超声检查,但可通过经腹部超声筛查子宫内膜和卵巢问题;若有卵巢癌家族史,仍需做肿瘤标志物检测和 BRCA 基因检测。
-
“无不适” 也需定期筛查:妇科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,不能因 “身体没不舒服” 就跳过筛查,尤其是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,早期发现治疗率极高(如早期宫颈癌 5 年生存率达 90% 以上)。
-
选择 “正规机构” 筛查:建议到公立医院妇科、妇幼保健院或正规体检机构进行筛查,避免选择无资质的机构,检测结果 ;筛查后需保留报告,便于后续复查对比。
-
“筛查异常” 别恐慌:若筛查结果异常(如 HPV 阳性、TCT 异常、超声提示肿块),不代表一定是癌症,多数异常情况是良性病变(如 HPV 阳性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,内膜增厚可能是息肉),需及时就医,遵医嘱进一步检查或复查,避免盲目焦虑。
总之,妇科肿瘤筛查是女性健康的 “保护伞”,新手需根据自身年龄、性生活情况、家族史等,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,定期检查、科学应对,才能 降低妇科肿瘤风险,守护自身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