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肿块是女性乳腺健康检查中常见的发现,可能是良性的乳腺增生结节、纤维腺瘤,也可能是恶性的乳腺癌, 判断肿块性质并及时干预,对乳腺健康至关重要。据统计,约 70% 的乳腺肿块为良性,但仍有 30% 存在恶性风险,而早期发现的乳腺癌 5 年生存率可达 90% 以上。除了定期到医院做 检查,掌握科学的自我检查技巧,能帮助女性更早发现乳腺肿块、初步判断肿块性质,为后续就医争取时间。以下从乳腺肿块的判断维度、自我检查的具体方法两方面展开,教你通过简单操作守护乳腺健康。
一、乳腺肿块如何判断?从 5 个维度初步区分良恶性
乳腺肿块的性质(良性或恶性)可通过 “质地、边界、活动度、伴随症状、变化规律” 五个核心维度初步判断,不同性质的肿块在这些维度上有明显差异,普通女性可通过触摸和观察进行初步区分:
(一)质地:良性偏软,恶性偏硬
-
良性肿块:质地多较软或中等硬度,类似 “橡皮”“软骨” 或 “棉花团”,如乳腺增生结节触摸时感觉柔软,有弹性;乳腺纤维腺瘤质地稍硬,类似鼻尖的硬度,按压时无明显疼痛或仅有轻微胀痛。
-
恶性肿块:质地通常坚硬如 “石头”,触摸时感觉坚硬且无弹性,类似触摸额头或骨骼的硬度,按压时多无明显疼痛(早期乳腺癌多数无痛),但部分恶性肿块后期可能出现隐痛或刺痛。
(二)边界:良性清晰,恶性模糊
-
良性肿块:边界清晰,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分界明显,触摸时能清楚感觉到肿块的边缘,如乳腺纤维腺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,边界光滑,如同 “剥了皮的葡萄”,边缘无粘连。
-
恶性肿块:边界模糊,与周围组织粘连,触摸时难以分辨肿块的具体边缘,常呈 “毛刺状”“分叶状”,如同 “树根扎根” 在乳腺组织中,无法清晰勾勒出肿块的轮廓。
(三)活动度:良性灵活,恶性固定
-
良性肿块:活动度好,用手指轻轻推动肿块时,能感觉到肿块在乳腺组织内灵活移动,无明显固定感,如乳腺囊肿、纤维腺瘤推动时可明显移位,甚至能从乳房一侧推到另一侧。
-
恶性肿块:活动度差,甚至完全固定,推动时几乎无明显移动,这是因为恶性肿块会侵犯周围的乳腺组织、筋膜或胸肌,导致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,无法自由活动,如乳腺癌晚期肿块常完全固定在胸壁上,无法推动。
(四)伴随症状:良性多伴胀痛,恶性多伴异常体征
-
良性肿块:多伴随与经期相关的乳房胀痛,如乳腺增生结节在月经来潮前胀痛加重,月经结束后胀痛缓解,且多数良性肿块无其他异常症状,少数乳腺炎症性肿块(如乳腺脓肿)可能伴随局部红肿、发热、疼痛。
-
恶性肿块:早期多无明显伴随症状,但后期可能出现乳头溢液(尤其是血性溢液)、乳头内陷、乳房皮肤 “橘皮样改变”(皮肤表面出现凹陷小点,类似橘子皮)、“酒窝征”(乳房皮肤局部凹陷,如酒窝),或腋窝淋巴结肿大(腋窝可触摸到质地硬、活动度差的小肿块)。
(五)变化规律:良性随经期变,恶性持续进展
-
良性肿块:大小、质地会随月经周期变化,如乳腺增生结节月经前可能增大、变硬,月经后缩小、变软;乳腺纤维腺瘤生长缓慢,可能数月甚至数年大小无明显变化,且不会出现快速增大。
-
恶性肿块:生长速度快,短期内(如 1-3 个月)明显增大,且大小、质地不会随经期变化,反而会持续进展,如原本直径 1 厘米的恶性肿块,3 个月后可能增大至 2 厘米以上,同时可能出现边界更模糊、活动度更差的情况。
二、乳腺肿块自我检查技巧:4 步操作,在家就能做
乳腺自我检查是发现乳腺肿块的重要手段,操作简单易行,建议 20 岁以上女性每月定期进行 1 次, 检查时间和步骤如下:
(一)第一步:选对检查时间,提高 性
自我检查需避开乳腺充血、肿胀的时期,否则易误判肿块情况:
-
育龄期女性(月经规律): 检查时间为月经结束后 7-10 天,此时乳腺组织松软,充血少,肿块或结节更易触摸,且不会因经期乳腺肿胀掩盖真实情况;
-
绝经后女性:无月经周期影响,可选择每月固定一天进行检查(如每月 1 号),便于形成规律,避免遗漏。
(二)第二步:掌握正确姿势,全面触摸无死角
自我检查需采取 “站立位” 和 “仰卧位” 两种姿势,结合不同手法,覆盖整个乳房及腋窝区域,避免遗漏肿块:
1. 站立位检查(适合初步筛查)
-
姿势:站立在镜子前,双手自然下垂,观察乳房外观,然后双手举过头顶,或双手叉腰、用力收缩胸肌,再次观察乳房形态变化。
-
乳房皮肤是否有异常,如橘皮样改变、酒窝征、红肿、破溃;
-
乳头是否有异常,如乳头内陷、偏斜、溢液(可轻轻挤压乳头,观察有无液体流出,记录液体颜色:无色、淡黄色、血性等)。
-
触摸方法:用右手触摸左侧乳房,左手触摸右侧乳房,手指并拢,用指腹(而非指尖)轻轻按压乳房,按 “外上象限→外下象限→内下象限→内上象限→乳头乳晕区” 的顺序顺时针触摸,每个象限按压时力度均匀,覆盖整个乳房,避免用力抓捏(抓捏易将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)。
2. 仰卧位检查(适合深入排查)
-
姿势:平躺在床上,检查左侧乳房时,在左肩下方垫一个枕头,将左臂举过头顶,使左侧乳房平坦展开,便于触摸;检查右侧乳房时同理,在右肩下方垫枕头,右臂举过头顶。
-
触摸方法:与站立位触摸顺序一致,用指腹按顺时针方向按压乳房,力度比站立位稍大(但仍以不疼痛为宜),重点触摸乳房外上象限(此处是乳腺癌的高发区域,约 50% 的乳腺癌发生在此处),同时需触摸腋窝区域(用手指沿腋窝边缘向深处按压,检查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)。
(三)第三步:记录检查结果,对比变化
每次自我检查后,建议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检查结果,包括:
-
是否触摸到肿块,肿块的位置(如左乳外上象限)、大小(如黄豆大小、硬币大小)、质地、边界、活动度;
-
与上次检查相比,肿块是否有变化(如增大、缩小、质地变硬)。
通过记录对比,可及时发现肿块的变化趋势,若发现肿块短期内增大、质地变硬、边界变模糊,或出现新的异常症状,需立即就医。
(四)第四步:明确就医指征,避免延误
若自我检查发现以下情况,需在 1 周内到医院进行 检查(如乳腺超声、钼靶、穿刺活检),明确肿块性质:
-
出现乳头血性溢液、乳头内陷、皮肤橘皮样改变或酒窝征;
-
自我检查发现肿块,但无法判断性质,或内心焦虑不安。
三、自我检查注意事项:避开误区,结果
(一)避免用力抓捏乳房
很多女性自我检查时习惯用手指抓捏乳房,容易将正常的乳腺腺体误认为肿块,导致 “假阳性” 判断,正确方法是用指腹轻轻按压,感受乳房内部是否有异常硬块。
(二)不要遗漏腋窝区域
腋窝是乳腺淋巴引流的重要区域,乳腺癌易转移至腋窝淋巴结,自我检查时若只关注乳房,忽略腋窝,可能遗漏早期转移的淋巴结,导致延误发现恶性肿块。
(三)不要因 “无痛” 忽视肿块
多数良性肿块伴随胀痛,但恶性肿块早期多无痛,很多女性因 “肿块不疼” 就忽视,认为 “不疼就没事”,这是常见误区,无痛的硬肿块反而可能是恶性风险较高的信号,需高度重视。
(四)自我检查不能替代 检查
自我检查是 “初步筛查手段”,无法替代医院的 检查(如乳腺超声、钼靶),即使自我检查未发现异常,20-39 岁女性也需每年进行 1 次乳腺超声检查,40 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 1 次乳腺超声 + 钼靶检查,才能更全面地排查乳腺肿块及其他乳腺疾病。
乳腺肿块的判断和自我检查是女性乳腺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,通过掌握 “5 个判断维度” 和 “4 步检查技巧”,可更早发现乳腺肿块、初步区分良恶性,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。需注意:自我检查的目的是 “早发现、早就医”,而非自行确诊,最终肿块性质需通过医院的 检查和病理诊断确定,切勿因自我判断 “良性” 而忽视,也不必因发现肿块而过度恐慌,科学对待、及时就医才是关键。